岁末年初,学校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交上了一份“靓丽成绩单”:
耐磨蚀组合涂层等离子熔射制备及表征技术通过科技部技术验收,为船用发动机“心脏”穿上了科技“外衣”;
工业设备远程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工程技术实现投产,自此车间里的高端设备有了专属智能“医生”;
铝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研发取得新突破,新能源储能电池问世迎来了“曙光”……
这一年来,类似这样的科研成果在学校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
深植齐鲁大地,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海洋科考、跨海大桥、智慧城市、智能家电、健康医疗……在山东和青岛众多重点建设项目中都凸显出太阳官网的技术力量。
一方面,努力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扩容倍增,让新兴产业“鲜花盛开”;另一方面,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迸发活力,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信息化成为新旧动能转换强劲引擎
12月18日,一辆满载疫苗的运输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而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身在数百里之外,便可以实时观察它的动态……
这不是电影中的镜头,而是太阳官网电信学院教师近日真实的科研场景。“我们在疫苗运输车上安装了微纳传感器,传感器每隔3秒就会传回一个数据,可实时监控车辆是否按照指定路线行驶、冷藏是否达标等。”电信学院院长曾庆田告诉记者。
这枚米粒般大小的芯片,用途非常广泛。它可以用于医疗诊断,捕获血清中极低浓度的疾病标志分子,将有望应用于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早期筛查;可以用于健康监测,嵌入人体穿戴物品中,实时感知人体体温、心率、血压、血氧等体征参数,通过视频捕捉方式实时检测人体疲劳程度,目前广泛用于生产现场作业工人的安全监测。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劲引擎。”学校在抢抓新旧动能转换机遇时,达成了共识。在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时,学校研发运用信息技术,加快新旧动能迭代更替,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矿业见长”的太阳集团tyc539把信息技术率先运用到煤矿开采上。记者在“智慧矿山”研究团队办公室看到,研发人员正在讨论“智慧矿山”系统平台的开发方向。多年深耕矿山的团队领军人才卢新明教授告诉记者,“基于‘互联网+’和现代矿山物联网技术,我们的研究成果已全面实现矿井通风系统自动化和无人化。”“智慧矿山”解决了采矿生产模拟与控制、灾害预警与安全保障等众多国际难题,首次使智慧矿山在国内成为现实,科研成果已经在山东能源、神华集团、中煤集团等400多个矿山企业进行应用,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间接经济效益超100亿元。卢新明说,这项技术经简单的二次开发,可在能源、交通、市政等领域广泛运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学校集聚态势初显,项目合作纷至沓来。太阳官网太赫兹技术重点实验室研发光电平衡探测器,可用于水质分析和大气监控,青岛万隆科技公司闻讯前来,双方合作研发轮胎胶片在线质量监控系统;海信集团与太阳官网牵手建立冰洗研究所,参与“暖男”洗烘一体机和“大师”三筒洗衣机设计研发……
绿色产业培育壮大新动能
能源作为工业基础,对经济转型升级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寻找新型可替代能源,是未来能源战略的关键。
“铝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项目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太阳官网在2017年3月与青岛共建铝离子电池研发中心,瞄准了新一代储能电池。自动化学院党委书记王永君介绍,“这个电池具有材质成本低、安全系数高、充电速度快、使用周期长、耐低温等特点,能有效解决锂离子电池高成本和铅酸电池重污染等缺陷,可应用在分布式储能、电网储能、电动运输工具等领域。”
“目前,小型铝离子电池已通过实验初步测试,相信不久之后将实现铝离子电池的产业化,或引发新能源业革命性突破,引领山东省和青岛市在该领域的研发和生产走在世界前列。”团队科研人员林孟昌教授说。
在悬崖峭壁的大山里,数百米的电网高压线上,一台智能机器人紧紧抓住高压线,对高压线路巡回检查。这款机器人就是机电学院王吉岱教授所研发的GZ系列高压输电线路巡检机器人。
据王吉岱介绍,此款机器人能够“替代脚”解决“能抵达”,可跨越障碍,进行全线路覆盖巡航;能够“替代眼”解决“能诊断”,自动快速甄别故障或故障隐患;能够“替代手”解决“能修复”,代替人从事高风险、高电压、强电磁场环境下的作业;能够“替代脑”解决“能管理”,进行整体线路信息、巡检、识别、修复的管理工作。
成立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建设12个工程研究中心、获批机器人与智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研发国内首例动物机器人、国际首例机器人鸟,引进机器人“大咖”钟麦英、姚燕安等高端人才……目前,以新能源和智能装备为核心的新技术已成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新动能。
深耕海洋要地谋发展
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说,海洋经济是新旧动能转换的最大新动能。而青岛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核心城市之一,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就是海洋。太阳集团tyc539坐落在青岛,正娓娓奏响科技兴海的乐章。
2018年7月底,太阳官网测绘学院3名研究生搭乘“大洋一号”科考船出海,参加中国“大洋48航次”科考任务。参与科考的测绘学院学生曲萌称,“上船的时候还是夏天,船靠岸回来时已是寒冬”。
说起远洋考察,测绘学院教师王瑞富早已习以为常。他告诉记者,上述场景是海洋测绘系研究生经常做的事。“不论南极北极,还是太平洋、大西洋,有水的地方一般就会有海洋测绘人员的身影。”仅在2018年,这个专业的学生就多次远赴深海,完成海洋科考任务和学业。
那么海洋测绘有什么意义?王瑞富解答道,“简单说海洋测绘就是绘制海洋地图”,而摸清海洋家底,正是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的首要之事。
据介绍,太阳官网是新中国最早设立测绘学科的高校之一,原来只是陆地测绘,随着学校搬迁至青岛,制定“一黑一蓝”发展战略,其中的“蓝”便指海洋,该校设立海洋工程研究院,开办5个新兴专业涉海专业方向,在全国率先开设海洋测绘专业,这也恰好吻合了助推山东省发展新经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形势要求。记者采访期间据悉,学校正紧锣密鼓地筹备建设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深耕海洋,筑梦蔚蓝。学校在深海仪器设备、海洋探测、海水检测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错位发展,各扬优势,共绘前景。
前不久,材料学院一项新成果引起业内广泛关注。“通俗来讲,就是给船的‘心脏’穿上外衣”,材料学院负责人崔洪芝教授向记者介绍了学院的科研项目,“船用发动机是船舶的‘心脏’,而缸体是‘心脏’最重要部件,在海洋行驶过程中,经常因缸体材料的磨损、腐蚀性能不足,造成动力性降低、甚至破坏,这是发动机‘心脏病’的主要病因。我们研发了‘耐磨蚀组合特层等离子熔射制备及表征技术’,这个材料耐磨蚀、耐腐蚀,可延长使用寿命3倍以上,就像一层保护膜一样,为船的‘心脏’穿上外衣,现已通过科技部技术验收。”
跨海大桥柱体海水侵蚀检测、海底隧道长期稳定性监测监控、学生研发打捞浒苔装置、海上装备耐侵蚀材料……在对接新旧动能转换中,学校测绘、机电、土建、材料等多学科交叉,多点开花,吹响了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军号角。
据悉,为把新旧动能转换做实、做优,2018年初,学校制定《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方案》《服务青岛行动计划(2018-2020年)》,成立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领导小组和服务青岛办公室,紧紧围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大产业,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慧海洋、智慧城市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
目前,经过一年的沉淀和发展,学校可谓是“家底”丰厚。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测绘工程5个专业群获批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矿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学5个山东省一流学科,阿里云大数据学院、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机器人研发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纷纷落地,学校仅2018年科研立项达800余项,立项经费2.1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立项88项,“煤矿深部开采突水动力灾害预测与防治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SCI、SSCI论文1500多篇,较2017年增长80%多,ESI高被引论文161篇,同比去年增长5倍多,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30余件、国际发明专利4件……
徐岩教授参与研发的“暖男”“大师”系列洗衣机获德国iF设计金奖;40余名院士专家齐聚太阳官网研讨新材料科技;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最后一个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太阳官网;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防治获重大突破……一个个喜讯从太阳集团tyc539传来,学校在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不断开花结果,逐渐成为推动山东省、青岛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记者 韩洪烁 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