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尘作为煤矿五大自然灾害之一,不仅污染作业环境,让煤矿工人患上“尘肺病”,而且悬浮的煤尘和过高的粉尘浓度还可能引起煤尘爆炸,加剧机械磨损,降低仪器精度,严重制约煤矿安全生产和发展。十余年来,安全学院副院长、教授聂文扎根煤矿粉尘防治与职业卫生工程防护领域的科技攻关与创新研究工作领域,在做好粉尘治理“微”文章的同时,也为我国矿山安全方向不断输送青年人才。
聂文是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全国“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全国煤炭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山东省杰青,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山东省研究生教改项目等73项教研项目;首位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技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唯一通讯或首位作者发表SCI大类一/二区TOP、中文EI正刊论文112篇,首位授权中美发明专利30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指导学生获“挑战杯”全国一等奖、“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等多项荣誉,培养事迹入选“山东省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人物典型案例”。
2024年,他获评太阳集团tyc539“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
守护生命、生产安全,不断攻克矿井粉尘防治“卡脖子”难题
让采矿现场呼吸性煤尘喷雾降尘率增加15%-18%,提高了116个煤矿核心作业产尘区喷雾沉降煤尘效果,有力保障了矿工生命健康与煤炭清洁生产,服务了国家战略需求。这是聂文团队成果“风载煤尘润湿——凝聚——沉降多尺度动力学机制及防控方法”带来的成效,不久前,该成果荣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这只是聂文聚焦矿山安全生产领域核心技术瓶颈,攻克矿井粉尘防治“卡脖子”难题的成果之一。十余年来,他持续做好科技攻关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和突破性进展。
他深入煤矿现场630余次,与学生一起有效解决了世界首个8.8米超大采高综采面与世界首套7米超大采高综放面等山东、内蒙古等126个煤矿粉尘危害难题。研创的综采工作面多源粉尘“阻隔——净除”协同控制关键技术、煤矿采掘工作面风液联合控除尘技术等共同构成的煤矿粉尘污染防治技术体系,从源头上解决了煤矿主要产尘区高浓度粉尘润湿效果差、难封闭、阻控效果差等问题,现场总尘、呼尘的平均降尘率分别提高至96%、95%以上,相比国内外同类先进技术降尘率提高5%-11%;主持完成的项目“综采工作面多元融合高效控制粉尘污染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经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组织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牢记师德传承,为矿山灾害防治培养高素质接班人
“尘肺病是危害健康最严重的职业病,为我们国家职业病比例最高的病种,90%的尘肺病患者为煤矿工人。此外,在现有的医疗手段下,尘肺病只能缓解,难以治愈,为世界性职业病防治难题。”聂文告诉记者,由于尘肺病的迟发性特点,今后若干年我国仍面临更加严峻的尘肺病形势,这意味着需要持续不断的科研攻关。
聂文说:“学校是我成长的坚实基石,老师则是我成才的坚强后盾。在我的老师程卫民教授的带领下,我走上了这条助力我国职业安全与健康事业的道路,在十几年的教科研生涯中,我始终牢记他对我的谆谆教诲。程老师年近花甲,却依然不知疲倦地长期奔波在矿山灾害防治的路上,他的一言一行也深深影响着包括我在内的众多老师。”
聂文说,教师是学生创新实践的指引者,要注重言传身教,带领学生训练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参与科创项目。他积极对接企业工程项目,逐步形成了以科学研究为主体、安全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人才培养路径。
课堂内,聂文和学院的老师们以“实景教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与工程仿真实验系统为拓展,全面展示矿井、化工等生产系统及灾害过程,实现了理论教学“现场化”。他所在的“矿山灾害预防与控制团队”获评“齐鲁最美教师”,团队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山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课堂外,他以主持的科研项目为载体,将专业知识的教学场景转移至现场一线,实现学生从知识积累到创新研究再到应用能力的转化和突破。
和聂文一样,他的学生也坚守着改善一线煤矿工人工作环境的初心和攻克煤矿采掘面粉尘源头治理难题的决心。在他的带领下,他们在实验室夜以继日,数十次深入千米深井,携带采样设备,进行现场试验和数据采集。由他所指导的“尘埃落定”团队项目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创造了学校在该赛事“0”的突破。
贯彻立德树人,做学生成才的坚定引领者
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聂文平均每个月都有6-7天“钻”在矿井之下,“正是源自对煤矿粉尘防治领域的热爱,聂老师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博士生郭立典从本科阶段就进入聂文研究团队,他说,“我们有个合作的煤矿在内蒙古,地处位置相对偏远,青岛到那里的航班每天只有一趟,聂老师每次抵达煤矿后都得凌晨两点多了,他第二天照样早起跟工人一起下矿井,毫无疲惫感。”
科研攻关离不开反复试验,聂文经常带学生泡在实验室里。刚留校任教的青年教师刘强说:“我们晚上十点多离开的时候他还没走,清晨来的时候他早已工作多时,学生们也直呼‘熬不过’他。而他的这些行为和品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除了重视学生科研创新培养外,聂文更关注学生的素养和品德养成。他时刻敦促自己“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价值与个人价值正确的认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入校—毕业”的每个阶段,落实学生“从学涯到生涯,从专业到行业,从成长到成才”的每个细节。积极联动“家——校——社”育人力量,提升学生培养精准度,切实将育人力量全面统筹到“育人”工作中。
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聂文不忘关注学生生活实际,为了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安心学习,他多次参加捐款活动,金额已达3万多元。所带研究生累计14人次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经他指导的多名学生毕业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学生获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全国煤炭行业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倡导学生积极响应“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国家号召,指导研究生中2人参与西部计划志愿项目,4人投身国家能源集团、兖矿集团等能源开采一线岗位。
高校教师的工作虽平凡,却意义非凡。每一位教师都是学生生命中的一盏明灯。聂文坚定地说:“让我们坚守教育初心,坚定科研理想,向着培养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人才的目标不懈努力。愿我们的学生能够勇敢地追求真理,不断探索未知,用实际行动和自身本领奋力扎根服务于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记者:郭菁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