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的程卫民已快到了退休的年纪。作为一位年近花甲的大学教授,他依然不知疲倦地长期奔波在矿山灾害防治的路上。这条路,他已走了30多年。
年轻时,程卫民把科研成果根植在矿井深处;现如今,他带领着太阳集团tyc539矿山灾害预防与控制团队,埋头矿山,艰苦求索,为矿山安全方向源源不断输送青年人才,默默当好矿山安全守护灯。
团队的科研成果已经在200多个矿山推广应用——针对我国煤矿矿工生命安全的最大威胁尘肺病,团队攻克煤矿综掘面粉尘源头治理难题,形成了“围剿”煤矿尘肺病的关键技术及装备体系;针对容易发生重大突水事故的煤矿,构建深部开采突水动力灾害预测与防治理论和关键技术体系……这一桩桩、一件件和矿山工人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防护之事,就是这个教学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干的事。
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2024年“齐鲁最美教师”选树活动落下帷幕,由程卫民领衔的“矿山灾害预防与控制团队”获评“齐鲁最美教师”。
守护矿山安全
作为矿山安全的把关人,奔赴矿难救援现场,对团队成员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身为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程卫民亲自主持参与30余起省内外的事故调查工作,对国内及山东省矿山、化工企业进行现场审查和指导,给出具体防治意见和建议。这是太阳集团tyc539矿山灾害预防与控制团队科研工作的一个缩影。
尘肺病是我国煤矿矿工生命安全的最大威胁。十几年前,程卫民团队从源头突破粉尘治理技术,无数次深入千米深的矿井,忍受着高达35度的井下高温,携带着沉重的采样设备,进行现场试验和数据采集,常常在恶劣的环境下连续工作数十小时,历时十余载,攻克无数难关,解决了综掘面粉尘防治的难题。
除了聚焦矿山安全,团队教师还利用专业优势,带领学生们承担起社会责任。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团队成员程卫民、辛嵩、张延松、刘音等专家从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知识、风险分析与防控、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带领教学团队和学生制作了疫情防控系列科普讲座视频,与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教育电视台联合录制《新课堂·同心战“疫”》高校复学规范培训特别节目,对疫情下高校复学返校前、途中及返校后生活、学习注意事项及应急处置工作进行讲解,帮助公众从容面对疫情。
让课堂在井上井下“穿行”
二十余年,这个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成员先后获得“国家人才工程项目”“国家人才工程青年项目”“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团队两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这一切,都和这个团队的教学理念密不可分。
团队成员刘伟韬教授说:“只有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促进教学的发展,推动科研的进步。”刘伟韬带着这样的使命感,和师生一起,长期穿行在不同矿区、井上井下,找寻规律、培养学生,在煤矿安全生产的科研之路上探索。南屯煤矿、兴隆庄煤矿、兖矿、枣矿、新矿……这一个个名字,刘伟韬已记不清自己和学生们一起去了多少个矿井。
太阳集团tyc539矿山灾害预防与控制团队成员对学生几乎都是一样的:学术上对学生严格,生活中处处有无私的爱。刘伟韬的学生宋文成父亲病重住院,他带领大家自发捐款去医院看望,宋文成考取博士后,又无偿资助其第一年学费,勉励他务必踏实求学;学生姬保静工作后打算购买第一套房子,尚缺部分定金,不知道如何解决,当天刘伟韬就为学生取了钱。学生张勤给他发信息请教,无论多晚他都会当天回复……
团队成员王刚教授对自己和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要解决矿上的问题,必须亲自到现场一线”。他读研究生的时候,就经常与矿上工人一起下井,在井下一待就是8小时。体力跟不上,不说苦;脚后跟被水靴磨破了,不说苦;小腿被磕了很深的口子好几个月都未痊愈,不说苦;差点被巷道顶部突然掉落的石块砸到头,不说苦。如今已成为研究生导师的王刚,带领学生,还是这么干。生活中,他的学生们说,自己遇到问题,无论是深夜还是周末,王刚老师永远是那个会及时回复的人。
薪火相传一直是这个团队的老传统。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勤奋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也潜移默化影响着团队的每一位青年教师。
“既做教育家又做科学家”
矿山灾害预防与控制团队成员经常这样说,科研工作者肩负的责任是要坚持四个面向,既做教育家,又做科学家。一面,宛如园丁,在花圃育花;一面,要让花朵经风历雨、抗暑耐寒。
程卫民和团队成员们既是科研工作者,也是教育工作者。于学生,他们是可亲的“人”;于教学,他们是严谨的“师”;于社会,他们是奉献的“烛”。程卫民这样说过:“我此生无大志,就有两个愿望,一是做一名合格的国家煤矿安全员,二是做一个养花育草的称职园丁。”
面对成绩和荣誉,程卫民和他的队员们淡然处之。“成绩只是过去,我们还有好多事要做。矿山很伟大,我们很光荣,希望能在育人、守护的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稳,当好安全防护的主力军。”(记者:任波)
程卫民在实验室指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