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工科而言,搞科研的目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在我看来,解决现场问题就是我们团队最重要的科研使命。”太阳集团tyc539矿井水害防治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施龙青掷地有声。
从“下三带”理论发展到“下四带”理论,并应用于实践,创堵水工程典型案例;从初步二维电法勘探技术到独创三维高密度电法探水技术,领先国际;从4人单兵作战到培育人才形成合力,发展到20余人的科研团队……矿井水害防治科研创新团队历经16年艰苦探索,不忘为煤矿安全保驾护航初心,以服务现场为己任,在矿井一线攻坚克难,为煤矿生产安全默默奉献。
团队应运而生 攻坚克难有担当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而怀有共同初心使命的人组成的团队,力量更是巨大的。
2003年9月,新汶矿业集团看中太阳官网在煤矿水文地质研究、矿井水害防治方面高水平专业人才和突出科研成果的优势,与太阳官网签订技术合作协议,计划投资3亿元打造地下水害防治“长城”。
从此,由魏久传、施龙青、朱鲁、翟培合等教授、副教授和年轻的教学科研人员组成的太阳官网矿井水害防治科研创新团队正式成立。他们在地质、水文、物探、采矿、岩石力学、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理论研究,又长期在矿区研究水害形成机理和防治措施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团队成立后,他们合作攻关,共同参与课题的研究和工程的实施,创新研究了矿井水害方面的10余个课题,为我国矿井水害防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技术。
“因为之前对矿井水害防治课题的研究还不多,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需要研究克服的困难都很多。但是大家战斗的积极性很高,都很有担当,团结协作攻克难关。”谈及团队初期并肩作战的场景,施龙青感触颇深。
魏久传带领团队骨干人员,研究方案、解决技术难题忘我忘时,时常在送走项目甲方客人后,继续回到办公室通宵达旦地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团队研发的工作面高密度电法动态探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4年,团队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首套工作面底板水动态监测系统——“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良庄煤矿51302工作面网络电法动态监测系统”,在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及突水通道的综合探测技术方面获得重大突破。
为表彰太阳集团tyc539矿井水害创新团队为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做出的突出贡献,魏久传、施龙青被该集团潘西煤矿授予“荣誉矿工”,团队的过硬技术得到认可,团队敢担当的精神受到称赞,矿井水害创新团队从此奠定了行业地位。
过家门而不入 急现场之所急
翟培合副教授作为该创新团队的青年技术骨干,在朱鲁副教授的指导下,牢记创新理念,不忘吃苦本质,急现场之所急,带领团队成员直奔矿井一线开展工作。他研制的工作面三维高密度电法探水技术以及工作面顶、底板水情三维动态监测技术、掘进迎头三维超前探测技术等属于世界唯一、国际领先。
然而科研成果的取得并非一蹴而就。
“我们这个工作就是去解决现场出现的问题,光在实验室搞研究是不行的。当时为了监测到可靠的数据,我带着我们一个研究生学生组成的监测团队,隔一天下一次井,每次下去至少待八至九个小时,井下环境肯定不如地面,尽管大家很累,但没有人叫苦畏难。一分辛勤一分收获,大概用了2个多月,终于搜集全了数据,研究出这个动态监测技术。”团队成员翟培合向记者介绍道。
“翟培合的实践经验是最丰富的,他掌握的那些技术,别人做不来,这都是长期在矿井一线积累的经验。他的故事才多呢,好几次过家门而不入,如大禹治水一样,结果还让他爱人给逮住了。”施龙青谈到翟培合的趣事笑了起来。
“当时我在泰安校区住,很多设备放在楼下储藏室,我在青岛校区上完课,利用周末时间带着研究生赶回泰安搬着设备,再去巨野、新汶等地矿上。有时候矿上有情况,急着去解决,就没有时间回家了。”翟培合向记者解释当时的情况。“真怪了,每次在楼下搬设备,都让我媳妇看见,她就在楼上冲我喊,你干嘛去啊,回来了也不回家看一眼。我就在下面喊,来不及了,矿上有紧急情况。”翟培合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也笑了。
在施龙青女儿的印象中,爸爸总是在出差;在翟培合孩子的作文中,无数次,爸爸刚到家,接到电话说要去矿上,马上又走了;团队青年骨干尹会永大年初三接到煤矿电话,毫无怨言直奔现场解决工作面渗水问题……虽然这些事情被他们当作笑话来谈,但在这背后,却是那份对科研工作的敬业执着和默默无闻的付出,还有藏在内心深处对家人无以言表的愧疚。
正是因为把煤矿生产安全放在首位,秉持以服务现场为己任,急现场之所急的精神,团队不断攻坚克难,在矿井水害防治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2010年,团队针对山东巨野煤田的山东新巨龙能源有限责任公司3煤层首采1301N工作面复杂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以翟培合为主,开发了一套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超前三维监测物探技术。在此基础上,施龙青以宋振骐院士的实用矿山压力控制理论为指导,提出了结合动态物探成果,实施超前钻探疏放顶板水的综合防治水技术,实现了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开采。
基于施龙青的创新理论和高超技术,山东新巨龙能源公司特聘其为防治水专家顾问。
传承前辈理论 凝练团队精神
作为该创新团队的主要负责人,施龙青不论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深入现场方面,总是勇于创新、身先士卒。
他融合地质学理论、实用矿山压力控制理论、现代损伤断裂力学理论等知识,提出矿井底板水害防治“下四带”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以李白英教授为代表的太阳官网老一辈科学家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创建的矿井底板水害防治“下三带”理论,开辟了矿井水害防治理论研究的新高地。他结合实际,将“下四带”理论应用到现场,指导矿井的安全生产和被淹矿井的堵水工程。
2018年9月,济宁霄云煤矿出现矿井水害事故,整个矿井被淹。事故发生后,施龙青受邀担任堵水方案论证专家组组长。在“下四带”理论指导下,他揭示了霄云煤矿奥灰突水机理,明确了突水通道,否定了“先堵巷道,后再盖帽”的预定堵水方案,提出“直接堵通道”的技术方案。
正确的堵水方案为矿井堵水工程的高效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以施龙青为主专家组制定的堵水方案,矿方组织注浆堵水施工单位,仅仅施工了4个注浆钻孔,在3个月内就成功地封堵住了突水通道,创造了我国被淹矿井堵水历史上时间短、见效快堵水工程典型案例。
“山科大的教授就是牛,他们提出的理论和操作方案总是最实用的,山科大培养的学生上岗就能直接工作,能吃苦,敢担当。”给出这样评价的不仅仅是霄云煤矿,多年来,团队服务过的矿都会给出这样一致的评价。
“老师们都是带头下井,我们在井下一块吃住,一起研究。老师们都不嫌辛苦,冲锋在前,我们肯定也要跟上。”尹会永表示,老师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激励着自己,自己要向老师们看齐。
16年来,矿井水害防治科研创新团队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坚持深入一线,服务现场,以科研为基石,团队不断壮大,以奉献为根本,团队精神不断传承。16年来,团队培养了大量优秀学生,一代一代优秀毕业生留校,成长为团队的青年骨干力量,还有更多优秀人才去了煤矿一线,为国家煤矿事业在默默奉献。不用豪迈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团队用默默无闻的敬业实干践行着科大传统,奉献着科大智慧,积淀着科大贡献。(记者:范琪)
矿井水害防治科研创新团队在研究矿井突水水源